2008年4月6日星期日

2004奥斯卡影片评述

大而空的《Aviator》

从片名长了学问,原来以为只有Pilot一说,没想到可以这么用词,而且航空业就是Aviation。

该片导演可是赫赫有名,马丁(加拿大习惯要叫马田了吧)早期的电影,《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金钱本色》《基督最后的诱惑》,哪一部不是载入经典的?记不记得罗伯特德尼罗的一句:U talking to me?6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而没得奖的,应该是不多的。

可惜他现在是晚节不保的时期。也因奥斯卡情结学起冲击奥斯卡来了。这次应该是他的第二次冲刺。俗话说:无欲则刚。他开始意识到小金人了,也就是走下坡路的时候。

第一次冲刺是《纽约黑帮》,演员阵容强大,声势浩大,投资巨大。可能是光顾了这三大了,结果看后也只有这三大的印象。而且电影公司事前在报纸上造势被揭穿也成了负面。不过当年他被远逃海外的老流氓打败,黑老大被瘦弱的钢琴家的一曲枪口下的钢琴曲打倒,也是公平合理的。

可惜他好像并不接受教训。奥斯卡有个经典法则:俊男倩女不能得奖。倩女在把自己形象糟蹋到极点后还有希望,而俊男是永世不得翻身的。老马却一如既往地和莱昂纳多合作,早已注定要失败。

回到这部电影的话题上来,还是如前作品一样的三大。众多名演员,有的只是露个笑脸。多架飞机的特技,几乎赶上了原作的排场。看完后,几乎不能在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故事无非说,一个人有钱,可以追梦;再加上他的聪明,可以锦上添花,更加成功。当然,他有勇气把所有的家当押上赌桌:为电影,为航空业。如在接近结尾时 说:是的,我是把政府投资的研究经费都花完了,而且没有成果;但同时我把自己的钱也烧在这行里了,而且烧得更多。这就是航空业。这是我觉得唯一精彩的地 方。

他晚年选择避世,甚至宁愿付1亿美元作为罚款也不愿上法庭露面,死后人们只有采用指纹才能确认他的身份。现在中国能够知道的是美国休斯火箭公司了。看来,财富给他带来的是选择生活的自由。

莱昂纳多不可谓不用心的演,但没有一种投入的神韵,这个是他和阿汤都缺的。

电影中展现了他与凯瑟琳赫本的一段恋情,女演员因为这个角色的讨巧而得了唯一的有分量的最佳女配角奖。其实赫本真实生活中接下来的和斯宾塞的长达26年的恋情才是富有传奇色彩。


洗脑对洗脑

此片获得最佳剧本,无可厚非,作者之一的考夫曼是最擅长写让你脑子成为浆糊的剧本。他以前的作品《改编剧本》,就是这样锻炼你的脑子的:

苏珊·奥尔琳写了本小说,《兰花窃贼》,描 述的是所谓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和另外三个西米诺印第安人计划克隆一种稀有的兰花,牟取暴利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过这仅仅是电影的一部分, 查理·考夫曼和他的孪生兄弟唐纳德和他们改编这部小说的过程则是电影的另外一部分。这部电影是关于改编一本小说的剧本的改编的故事……

这部片子最初也是看的头晕,看完后才发现:故事的开始是电影的结束,电影的开始是故事的结束.....

这里想说的是里面的演员们:

金凯瑞是大家熟悉的了,他其实也是有奥斯卡情结的一位。不甘心大家把他定为于搞笑大王,一心要有突破。他试图转型的片子拍得都不错,《The Truman Show》,《The Majestic》,但原来的鬼脸形象实在太过强烈,以至于混到现在,连提名都没有得到过。有讽刺性的是,他拍的喜剧片倒一直是大热门。这部片子里,他也 是努力的抑制住自己的特长,幸好需要他演技的地方不多,有时候只要躺在床上不动就行了。

凯特温斯莱特是有才华的女演员,她努力的几乎已经让人们忘了她和莱昂纳多合拍的泰坦尼克了。她在好些片子里都是值得欣赏的,如《David Gale的一生》等。这次不幸他俩又一起出现,当然还有那位强MM,只好再等下一次机会了。

此片里还有很多名人。好像大家都喜欢在这类猜谜似的电影里露一面显示自己有演技似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儿子的卧室里走出来的医生;脱下魔戒的佛罗多;忘了蜘蛛侠的MJ。


卢瑟们也有春天

这是一部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小”的电影。和其他得奖或提名的片子相比,这只是小制作,描写的是小人物,小事件,小喜小悲。但我的确很喜欢这类片子,能够感受剧中人的心理。

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主人公是个中学英语教师,业余爱好写作,品葡萄酒,所谓小资吧。他还有点神经兮兮,可能是艺术家的天性或者还未从婚姻失败中恢复吧。电 影一开始就是他去接他几乎是唯一的朋友:大学同窗,一个花心的三流演员,陪他去进行婚前的一周单身旅行。自然,从他的小资心态出发,他设计了去洒满加州阳 光的乡间葡萄酒作坊去品酒的路线,可惜他的朋友是不懂这类情趣的,他所想的不过是尽可能的去放荡一下。于是闹出了一连串小小的悲喜剧,如为结露水姻缘而在 结露的晚上裸奔等。电影讲述的也正是这一周的故事。

片子中的对话很有难度,尤其是谈论酒的时候,看到主人公品酒识女人,也很有意思。对我来说,看到他们到Motel,酒吧,如何点菜点酒,和人聊天,都是很自然,有生活情趣的,也是一种学习场景对话吧。

这类片子,一年一部,恰到好处,多看可能会倒胃口。

卢旺达旅馆的名字不是卢旺达

成为电影舞台的旅馆并不是叫卢旺达,而是米勒·科林斯,但以卢旺达为名,也便于理解。

有人说这是非洲版的辛德勒名单,但两者不完全相像。本片更多的着墨于主角的无奈和发挥小人物的智慧,同时因为是写短时间内发生的故事,所以更有紧迫感。对血腥暴力的场景,也控制的很好,尽量在心理上而不是在视觉上追求震撼的效果。

几位演员都很出色:

主角一出场便是很本分的旅馆经理,虽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但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当然他还是留了些退路,准备给家庭,但事态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也把他逼上了极限。他如同一叶小舟,颠簸在动荡的战火里,能够做的是不放弃一丝机会,把握了要人们的一线同情心,一瞬间的犹豫,达到拯救大家的目的。

浩克他爹在演了张曼玉公公之后,在此片中也有精彩表现。他的所谓维和部队其实是什么也做不了的,只能借酒对主角说:可惜啊,你不是白人,连美国黑鬼也不 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力做到了他的本职和义务。他的原型应该就是Romeo Dallaire吧,现年58岁的加拿大退役将军,才被指名为参议员的。

这部片子里让我震惊的是借记者之口解释的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分别的由来。两个种族在历史上并无仇恨,他们说共同的语言,信奉共同的宗教,和平相处。不幸的 是,殖民统治开始后,欧洲人认为身材略高,皮肤略白的图西族人和白人相像,所以应该是属于“失落的基督徒”,是比较高贵的种族。于是欧洲人就用图西族来统 治占大多数人口的胡图族,人为的进行种族划分,才形成了当代的悲剧。

体验灵歌

老实说,我一般对老黑的电影很不感冒,不为别的,只为他们那些特殊的英文发音而困惑,有时候很长时间里也没弄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这部片子应该是例外。大凡人物传记,一个是要体现他本人的神韵,另一个就是要再现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一点上,他们做的很好。听着这些现在称为经典的灵歌名曲,感受得到(可能只是自己以为)当时的气氛。

主演非常出色,只要比较一下他在《借刀杀人》里那个老实巴交的出租车司机,就可以知道他在本片里是怎样的出色再现了才华横溢,潇洒自如的灵歌老祖了。相比之下,莱昂纳多的确不如。

电影在简述雷的五六十年代的艺术人生时,不断穿插了他内心因弟弟意外死亡而导致的心理创伤,以及因此吸毒成瘾,无法摆脱的经过。尽管艺人吸毒不是新闻,但 像本片这样的有说服力的自圆其说,也是容易让人接受的。另外就是他不寻常的母亲了,为了不让他因身残导致心残,一番苦心,让人佩服。

很早看到他的形象,就觉得特别。现在才知道,他虽然看不见,但一直是被无形的力量支撑着的,才从来不用拐杖,原来一个是他母亲的力量,另一个是他妻子的爱。虽然,他的回报不够,但可能这是天才们的特征吧。



男人和男孩

在国内的时候不知道Peter Pan是谁。现在是从头补课,从Hook开始,动画版,真人版,到了这部把原作者也拉出来的版本,总算明白了一些。

我的理解Peter Pan应该是在每个男的心里永远不想长大的男孩吧,所以大家才会时不时地幻想去Neverland逃避或者寻回童心。

电影把我带到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环境再现和音乐配合的都很好。于是看到了英国绅士作家的形象,还有达斯汀霍夫曼演的剧场经理(他卷着英国腔,大概已经忘了 在那部票房毒药里演的Hook船长了吧),还有凯特温斯莱特演的典型的英国女人形象(这个她应该是最擅长的,她一年里居然演了两部好片,看来凭实力离得奖 也不远了吧)。

詹姆士是很纤细敏感又充满想象力的,他感怀自己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也感受得到别人的这一瞬间,更希望能为有心灵创伤的男孩也为自己保留一份童心。事实 上,他和男孩全家交往中,自己也获得了不少。(有人拿他和杰克逊相比,感慨时代的不同,后者其实也是Peter Pan的粉丝,把自己的庄园也命名为Neverland,事实上电影里也约略提到这事)

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了这个故事,配合以或虚或实的剪切,实在是老少咸宜,至少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唯一不足的是:描写他和妻子感情破裂不是很有说服力。

宝贝是无价的

先解一下题目,百万美元是拳击比赛的赏金。现在女子拳击商业化了,所谓Fight Money也能够到百万了,虽然离男子的动辄千万还有差距,已经是够可观的了。

男主角弗兰克是擅长于培养成功的拳手的训练者。他是把这些拳手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的:每次看到他们渐渐成长,为他们高兴,又担心他们不够成熟,如父母般不愿 孩子离家,看到他们受伤,又如父母般的觉得心痛。但这一切并不会表露出来,他只是通过让老拳手有栖身处,不让新拳手贸然出战,给女主角擦身,默默地让你体 会到他不动声色的情感。

我觉得电影通篇讲述的还是Redemption,所谓救赎,一个西方人喜欢的话题。弗兰克每天默默地在做的正是这类救赎:给女儿写信,去自己并不相信的教 堂,为的是祈求原谅;给老拳手安排在自己的训练馆工作生活,也是对当年自己一念之差的忏悔;给女主角训练,也是因为把她看作自己的女儿,希望能够弥补遗 憾。就这样,他承担了这么多包袱。其实到了最后,他能放下这一切时,他才能把自己解救出来,心灵得到了解脱。

电影另一点想表述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庸庸碌碌渡完一生的,但当你有机会面临选择,是否愿意把自己燃烧完于光辉灿烂的那一瞬间呢?老拳手和女拳手实际上进行了同一个选择,而且无悔。

看完这部片子,很长时间想不出说什么话才好。像是被人打了一拳,又像是需要足够多时间消化这些内容一样。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向独来独往,他自己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都独成一格,十余年前他因为《杀无赦》为西部片拿了奥斯卡,原来以为这已经是他的巅峰之作。没想到 去年的《神秘河》,他罕见的转向幕后不露面,却把这几位男星调合得如此出彩,让他们也达到了生涯演技的高峰。可惜去年最佳影片不得不落入等了三年的魔戒之 手,却没想到第二年他又给大家带来了这个惊喜。老牛打败老马,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的影片一贯是冷峻的风格,展现给你的是一些不容易接受的现实,但偶尔的一 丝暖意,有能让你感动半天。可惜克林特这次没有拿到最佳男主角,其实他的演技也是达到化境的。当时我看了两次他开始训练女主角的那段,黑暗的训练馆,只有 他们两人,开始他看到她用他的快拳袋有些不高兴,但忍不住开始指导她了,如同对孩子说话般,连比带练,都是慢慢的不温不火的进行,却又是如此流畅。这一段 实在值得欣赏。

摩根弗里曼早该得奖了,从我第一次在Glory里看到他就该得了(给华盛顿拿了),他好像没有年轻过,也没有再老过。他似乎是无招胜有招的典范,戴西小姐 的司机,肖香克的囚犯,彗星撞地球的总统,不同的地位的脚色,他都若无其事的演了下来,也没有觉得他的演技出众,或者说根本感受不到他在演。只是那么一 站,你会觉得他是这么自然的适合,一点也不别扭。这次的老拳手,也是一样。
希拉里斯旺克和摩根相反,很多人会对她才30岁就拿了两次影后而惊讶。的确,她拍的片子不多,更不要说是好片子了,但称得上好的两部片子都给她带来了最高 荣誉,自然也有她的努力在内。从《男孩不哭》的性认知障碍,到《百万宝贝》的拳手,你都能感受到她投入的演技。得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她在得奖讲话时, 乐队奏乐催促她下台,她说:我还没谢克林特呢,谁敢赶我下台?颇为有趣。

这部片子背后,加拿大人贡献也不少。女主角就是在Port Moody训练拳击的。剧本也是一个加拿大人写的,当年他在建筑工地干活,他父亲找到他说:你知道你不该干这行的,干你擅长的事吧。这给了他鼓励,才有了今天的作品。

这部片子,作为2004年第一佳片,当之无愧。


2008年4月3日星期四

加西评论人物谱(跋)

自从夸口要写加西评论人物谱开始,就一直有种压力,不要演砸了。曾有朋友好心劝我不要写了,以免引起过多的争议,不过我还是决定写下去,算是给自己给大家 一个交待。挑选了这10个人物出来,选取和排序,也费了思量。最后决定以注册时间排序,同时也剔除了些有特殊任务的,因为他们讲的话恐怕连自己都不会信。 无论如何,在大家的鼓励下,总算写完了。

很遗憾因精力能力有限,不能把所有加西评论的出名人物一一道来,只好在这里再做些补充,稍微做些短评:

爱潜水,爱看热闹,但决不和游主任辩论,打一枪就跑的色友

爱提出问题,勇于批评,从二元二次方程到计算机的.Net语言,自称中专兽医的子贤

好学不倦,书生气十足的 jonathan

一声嘻嘻,激起轩然大波,创下两百多跟帖两万多点击的最高评论记录的紫嫣

以手中温柔刀,尽显大才子本色,创下被政委点名最高纪录的萧十一

不时飘过论坛,留下只言片语的webdriver

风度极其佳,坚持民族主义立场的等水沏茶

少儿不宜中显示成熟思考的流浪老猪

偶尔一篇让人望文止渴的公告,偶尔一声野性的呼唤flying2u

我本来不想在这说三道四的,都是……给闹的。开始总有妙文出现的温哥华失眠夜

用“,还是不是”的方式问“大积怨是不是在造谣”把施老师逼得挖坑的背井离乡

等等,不胜枚举。此外还有无数的游客们……

加西评论改版本地时政沙龙之后又有了不少后起之秀们,这里略举一二:

自称职业反*,创下无数阿牛传说的本那比经略

玉树临风,将掐架升华为艺术,把Steve逼得晃起小白旗的Nonmem

被施老师定性为正宗判官还是候补判官的寒羽轻尘

看到一代新人的出现,让我也有隐退的心思。

这段时间写人物谱,实在很是耗费时间精力,再加上现在工作学习都很繁忙,请大家看在这期间里这么勤奋的份上,让我低调休养一段时间,但我会比某位昏睡期间的作为稍微勤快一点的。谢谢。

加西评论人物谱(十)广播体操

注册时间:2005年3月3日

广播体操来到加西,很快就引起众人的注意。因为此君写贴爱用大版的红字粗体,或者是蓝字粗体,看得有些晕。后来总算有人看出,他写字的时候是反语,而字或黑字的时候是正语。

广播体操对以前中国发生过的一切非常反感,一旦有谁提到了,他就会贴上一大篇红漆, 高唱一段国际歌什么的,再加几个大笑脸表示讽刺。这可能是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别人不便猜测。从他的帖子里,可以知道他仅怀揣130美金到了美国,虽然托 福纪阿姨的分数不如大智兄,但他边洗盘子边学习,终于打下了属于他的一片天,自此他热爱美国,相信“美国梦”,并加入了美国国籍。不知何故来到加拿大,可 能是业务上的需要吧,几年后又加入了加拿大国籍,自此成为双重国籍。

有着在中美加三国生活的经历,广播体操对绝对平均的制度深恶痛绝,并不因为国家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改变看法。他谈及美加区别时说:

美国是崇尚自由企业制度,崇尚个人成功致富的一个充满活力,朝气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加拿大则是一个限富抑富,鼓励懒惰,工会横行的十足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蓝领的工人阶级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加拿大之所以落后, 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懒惰, 忌勤嫉富。不过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加拿大人以及他们选出来的政府长期以来在经济上推崇和奉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总之一句话:Low lives got so spoiled in this country.

和论坛上的启蒙者不同的是,广播体操对他的想法有着绝对的自信,始终如一的坚持他的立场和观点,以至于WANGHU称他为GB兄,评价他是加西评论中唯一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GB兄曾说过:

"富甲一方"实不敢当。我是洗盘子出身,念书时洗过的盘子排不到硅谷也排得 到西雅图。。。 不过我想你还是没看明白我的帖,我想说的是: 任何人在北美,只要正正经经做人,正正经经做事,达到一个中产阶级或以上的经济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说北美的所谓"穷人", 并不是他们无法摆脱那个情况, 而是他们自愿选择那种生活方式. 俺傻兄来美多年了, 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再说了,穷人富人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就拿我自己来说, 比起当初离开大陆时130块美金就是全部财产, 当然是不知富了多少倍, 但比起您所说的那种"富甲一方, 拥有整个西区"的人来说, 仍然是穷光蛋一个. 在北美, 有多少人从踏上这块土地时的彻底无产者, 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 变成了富裕的有产者甚至百万, 千万富翁..... 不用往远看, 就看看从大陆八,九十年代来美的同胞中就行了.

GB兄不仅坚持他的观点,而且在论坛上的发言也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赞同的就大顶特顶,不赞同的就泼上一桶红漆。他最反感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高税收制度,认为是鞭打快牛,和社会主义无疑:

Tax system 要fair and balance 说的一点也没错, 但是用辛勤劳动者的血汗所得(血不一定有, 汗是可以拿桶来装的 ), 去喂养寄生虫, 不仅不balance, 更不fair.

最理想的当然是象美国那样、民主制度下的资本主义。
不过要是自以为社会有了些底子而大部分人混字当头(至少50%以上吧),弄 出个民主下反人性的社会主义,对快牛们的辛苦所得"民主万税"、分了个七七八八,以强求国民无论懒勤而彼此收入接近。这种做法和某产党以前"打土豪、分田 地"的那种行为有何区别?!反正结果都一样,你的财产不再是你的了。

北欧咱是不去住的 ,社会主义理念的东西不管是来自民主或独裁,都难以接受。

理论的东西施兄要比我懂得多,也许专制确实无法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但民主却能产生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要是让代表蓝领、工会的政党当了道,倒是真的实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了。

GB兄对中国的看法也和斗士们也截然不同,赞同枪手们的关心中国的稳定发展,不希望出现动乱的观点。他不认为中国现在是一片黑暗或者更糟,否定中国的一切进步:

共产主义是老马发明的天方夜谭,永远不可能实现。
共产主义要求人类达到的觉悟,从猩猩变成了人都未曾达到过,以后有哪一天就是再变回了猩猩都不可能有!
不要说共产主义是在胡说八道,连社会主义这条路也走不通。
资本主义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最符合人类天性。退一步讲,即使搞专制政权也应该按资本主义的经济原则办事。大陆政府在79年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反过来看看西方那些形形色色的左翼政党政客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连大陆政权都明白的道理他们却不明白,还老是提一些类似"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白痴政纲,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国力衰弱,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GB兄一向是快人快语,对日本教科书的争议,和大智兄一起对歪曲南京大屠杀的说法大怒:

So it sounds like the " no organized retreat and evacuation of civilians" were the excuses for the slaughter?

Excuse my language, but I can't believe this kinda crap is coming out of your sh*thole so smoothly!

GB兄好像是钻石级的王老五吧,平素最爱香车美女名酒,很会享受生活。可能是因为从事国际商务的关系,每天要早上4,5点起来工作,所以可以看到他发的帖子大多在这段时间里。也会在业务淡季连享几个月的休假,不出现在论坛。

时间长了,GB兄也厌倦了在评论版中的游客对他的匿名谩骂攻击,于是也淡出了加西。其后偶尔在WANGHU的博客里冒泡,再往后是完全消声匿迹,不知所终了。可能是他终于在个人生活中走入围城,抑或是离开加拿大了吧。

GB兄以他被争论双方都能赏识的言行,当之无愧的可列入加西评论人物谱中。

加西评论人物谱(九)容若

注册时间: 2005年1月31日

容若虽然注册时间较晚,但其实她在此之前就用代表她的三人学习小组的ID出没于论坛。虽然不是很活跃,不过和那些整天在论坛里向中国喊话或者为了中国问题争论不休的ID不同,她们更关注于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生活,写了不少真正对移民有用的诸如加拿大的国民性和中国移民的适应性等的报道出来。

容若曾写过"兴趣与责任 "想和当时如火如荼的"枪手"风波以及中国话题的争论保持距离:

以我们的理解,如果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评点中国时政,决不是在大洋彼岸轻松地指手划脚,而是要身体力行、无私无畏。

而我们这个小组是她的逃避者,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海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中 国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她的每一分耻辱而惭愧。我们不能参与她的变革与改进,但我们可以用"律己"的言行来减少对她的指责与偏见。因为,无论我们在异国 怎样的"入流",身上的黄皮肤黑眼睛和中国口音,仍会在客观上使我们的种种细节折射中国的形象。我们希望,从我们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好"一面,而不 是"坏"的一面。

也写了"不与敌人为伍",提醒反对共 产党的一方不要无意间让自己的言行和共 产党的象了十足,成了笑话。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卷了进去,同时论坛的所谓调整火力的管理方式也使得她困惑不已。于是在接下来的一篇"人生大舞台,网络小天地"匆匆总结了一下,就离开了加西。

不多久,加西的原创版块里出现了一个新的ID:容若。此ID刚发表了数篇"问世间情为何物" 系列的文章,其行文的成熟和风格,马上显出与众不同的文采来。于是众人议论纷纷:不知何方的大才子/女降临加西?可能是当时原创版块和评论版块的管理风格 不同吧,容若在那里如鱼得水,越写越多,谈自己的身世家事,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文人世家出身,家学渊源,又是少年大学生的大才女啊!待得她开了博 客胡笳十八拍后,从那些博文中众人才将她和以前评论版的ID联系起来。

不过看容若在论坛里的表现就像看到网络菜鸟的成长,也颇为有趣。她在学会引用对方帖子,加色,黑体,表情符号,上传图片,搜索等论坛掐架基本技巧中闹了不少笑话,不过看来似乎她本人也从中享受了不少乐趣,所以在这里笑笑无妨吧。她博客里有文网事忽悠一年余,也是这段经历的写照吧。

从容若以前发表的文章看,都是严肃的政论性的或者是文史类的为多,由此推测她本人平时也应该是比较严肃的吧。但自从在加西出现后,大才女似乎改变了这种严 肃的风格,嬉笑怒骂,随意挥洒,不知道是受到了枪手们的坏影响的结果还是以前没有显示出本性来。更有甚者,好几次连枪手也被她弄得哭笑不得。

看容若写文,觉得她好像一直在思索,我思故我惑嘛:选择移民到底对还是不对,移民和爱国之间的关系,宗教和信仰,等等。也因这些思索,才使得大家有机会欣赏到不少好文。

CAO政委及时关注到了容若的存在,于是从宋四小姐称呼开始,踏上了他的求共识的漫漫征途。不过容若并不如政委般的孜孜不倦的索战,而是随着她在加西网上 的知名度提高,组织起登山远足俱乐部,行走于山野之中,享受起温哥华的美丽自然来。因而才有对政委不耐烦,打中要害使其消失的举动吧。

但自从政委消失后,Steve渐渐的开始了他的主流意识论,这对容若是个矛盾,因为她并不愿意直接参与争论,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原来有交情的关系吧。不过 在大是大非之前,容若还是站了出来,两人从中国历史,主流意识掐起,掐得天昏地暗。直到最后Steve将容若,游主任,WANGHU三人都扣了一顶宗教裁判所大审判官的帽子为止。(可怜的WANGHU又是飞来横祸,要知道,在那场争论中他连一个字也没说啊。)

此后加西网上匿名游客增多,很有些以谩骂为乐的,让人惊讶于小小的温哥华居然集中了这么多苦大仇深的中国移民们。是否因此而影响了容若在论坛的活跃,还是因为她过于繁忙的工作生活,抑或是经营博客更为有趣,不得而知,总之她也渐渐的从论坛里淡去了。

大才女以她无人能够相比的才气,应该列入加西评论人物谱中。

加西评论人物谱(八)凡凡Caroline

注册时间: 2005年1月16日

凡凡来到加西,是因为看到她的"同仁"发出了那么多的声音,非常有益,想应和她一下,于是,一反常态,也来"议论"几句。听说凡凡以前就是温哥华的名人,以非常小资的"凡凡手记"出名。不过我没有机会欣赏到她的小资大作,相反的,一直看到因她非凡的豪气在加西评论里掀起的巨浪。

凡凡是法语专业出身,在法国生活过好几年,据说是一口纯正的巴黎口音,这我自然是体会不到的。但也只有这种背景才使得她写出这样一句让不少人气歪了鼻子的话:

从巴黎来,从上海来,来到这个温哥华,我起初的失望深深地铺满在一条丑陋的路上:Kingsway。(From 城之恋)

凡凡可能是对论坛掐架不太熟悉,特别是海外的中文论坛,总有一些苦大仇深的人物觉得中国人民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把中国的一切都批判的一无是处,从历史,文化到民族,国家利益,而且这些人还特别勤奋,整天发大量的帖子。读的多了,凡凡有如下的文章谈论这种现象:

凡是对中共有丁点好感还在支持中国政府的一定会遭受对中共没有任何好感或者极端地说是"逢中必反"的(其实我相信他是反感那个政府,只是反着反着变成了"逢中必反")人的反对,无论讨论什么话题,都说不到一块去,一定是持截然相反的意见。

我一向比较现实主义,我觉得,既然中国的当家执政的政府在相当长一段事件内 比较稳定,我们何不寄希望中国强盛点儿呢?为什么中国做什么事情都要去反对呢?是不是认为支持一把就是在支持政府?如果有人真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愿意做 思想的先驱者,有"愚公移山" 那样的精神,(我相信"逢中必反"者是爱国的,他们只是不热爱政府),那么,你们为什么不能够在中国实实在在的呆下来呢?相信你们的"思想火焰"可以点燃 中国的民主进程。在海外指责一下,甚至可以说"谴责"是不够的,中国其实需要你们这样的爱国者,当然,你们不能贪生怕死,那可有杀头的危险。但那才是真正 的思想的先驱!爱国者的先驱!否则,在遥远的海外,在中文的媒体上叫嚷一下,声音实在微弱,也兴不起什么浪。

我不喜欢凡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事情就唱反调的人们。我不喜欢他们,就是不喜欢。所以,我懒得和他们辩论。所以,我的文章不就任何具体的话题辩论。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们都存有美好的愿望,如果我们都希望中国强大一点,我们还有什么难以沟通的呢?

如果有人看到这个帖子,表明不希望中国强大,那和我至少难以沟通。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不沟通就是了。

我以前一直写风花雪月的小女人文章,被人列为"小资"行列。我居然忍不住来 这个加西论坛畅谈人生、文化、中国这样的大话题,我知道自己不知天高地厚。而且,我同样相信,"逢中必反"者一定是少数,绝对的少数。可既然上苍给了我今 生无法改变的注定:中国人的血脉,我只能做一个狭隘的中国加拿大人,这不是我的错。只是我们经历过失望、无奈、痛心甚至灰心,疑惑说恨不得咬牙切齿。政治 离我很远,但又离我很近。当我无力改变一切的时候,我依然寄存一个美好的梦想:中国一定会好起来的,让我用一种宗教似的信仰来祈祷。

(以上摘自"致逢中必反者")

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我读这些解剖中国人劣性的文章的水平自己估计是读到了火候,再研读下去,就有做柏杨箸书立传的冲动了。 无论多么激烈的字眼,无限自虐的心态,破口大骂的急相,或做痛心疾首状的忧虑,那都是中国人的忧国忧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的绝望。

中国人这样,中国人那样,我们不愧是中国人,所有分析来分析去中国人劣根性 的文字流行了一个世纪了,我们所具备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这是老毛说的吧,可写批评文字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喜欢老毛,这点衣钵倒继承得正宗!)是堪称世界 的奇葩!中国人具备这个世界上举世无双的优点:无情的自我解剖批判精神。说"自我批评"精神,是一个好听的词,往尖酸刻薄里说,中国人操起自己来,那是操 祖宗十八代(对不住了!女士使用coarse language),不把自己羞辱个底朝天,是绝不罢休。历史的老帐算来算去好像已无甚意义,有个现成的非民主政府存在,还有那历史遗留的"两岸三地"的 形势,桩桩件件,都可以骂个底朝天。

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自己。一个天天以骂自己种族、自己民族为乐 趣的人,一定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跟在所谓先进文化后面的中国人,撺掇着洋人一起骂。不幸的是,洋人怎么骂,都嫌太斯文,都没有中国人自己骂自 己来的痛快和彻底。于是,骂人的最好结合洋人的喉舌,展示给国人看,让我们每个国人看清自己的丑恶嘴脸,看看人家是怎么看我们的。

我期待着,希望的文字,希望的理性,希望的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先好好活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彩,足够了。
骂够了,歇口气,就按你心目中的优秀中国人活一回吧。

(以上摘自"中国人啊,你骂自己骂够了吗?")

Steve对中国反对日本篡改教科书不以为然,在论坛里争得热火朝天,凡凡看了,便以史大爷啊,让我怎么对你说!一文这么描述史大爷:

西藏问题,不必讨论了,那西藏压根儿不归中国所有,中国是什么概念?(共 产党政府的);达赖喇嘛,那才是圣人!

台湾问题?纯属无稽之谈!台湾从历史上来说就不是中国的;

日本教科书篡改?共 产党改得黑百颠倒,还不允许人家日本人稍作改动;

西方殖民主义?你们中国还"侵略"新疆、蒙古呢!

中国在历史上是先进国家?可笑之极!军事力量那么单薄,幸亏有殖民,才有香港、上海的繁荣;

普通话和广东话?普通话dominant广东话,广东话是语言,不是方言(大概跟讲国语的大部分来自共 产党统治的大陆有关,突然心血来潮要为弱势的讲广东话者喊喊怨)

(以上是节选)

WANGHU和萧十一谈及施老师的争议文章,凡凡虽然错过了那场争论,但她看了之后马上就是一篇我想对施化实话实说

我无可奈何地说一句:真是典型的中国人啊!真是典型的你笔下的"失败的民族"的一员的见证啊,你用你自己的笔,在为我们阐述你的真理:我是个loser,我们全是loser!

我只能悲哀地说:自尊、自强、自立,小而之,是个人的品性,大而之,是人类的品性。我在这里不说"民族",因为,人,在这个世上,无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何不同,毕竟还有共通的品质,比如:正直、善良,比如尊严。

而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因为,某段苦难的历史,或者某个错误,(德国出现了 希特勒)而这样去糟踏自己的民族,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想在言语中,想在笔墨中把自己的民族"赶尽杀绝"。这样的人我见的不多,现在,悲哀而又痛心地见 到,你正在这样实施你的"文笔杀戮",而你当然是中国人,我现在,我不得不下我及其不情愿下的结论:只有中国人,才会这样羞辱自己!

(以上是节选)

很抱歉要引用这么多凡凡的原文,因为凡凡的文章如同一气呵成,无法从一段中抽出几句来引用,只好大段大段的抄写了。希望她不要对我侵犯版权的行为生气。

凡凡的这类有着非凡豪气的文章,无人能否认文章中包含的真挚情感,也正因为这种真诚,使得争论的另一方无话可说,无法狡辩,如同玄铁剑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平平淡淡的一招直劈,倒使得对方无法躲避一般。相比之下,枪手们的文章就缺乏这样的文采和情感,实在是差得太远。

凡凡在论坛里发言并不多,可能是她对待文字特别认真,不愿游戏文字,参与网上的闲聊吧,还是忙于法语教学,总之现在几乎是在完全冬眠状态。但就凭她在论坛里的几篇发言已足以使她列入加西评论人物谱中。

加西评论人物谱(七)游主任

注册时间:2004年12月3日

游主任到加西注册是在和施老师的辩论中进行的。当时还没注册的游客的游主任在掐架的过程中,看到施老师说:好吧,同意游主任的咬文嚼字,那么就不提"学习",而改为接受影响吧。希望 游主任满意。于是游主任索性以此为自己的ID:既然施先生(小姐)如此慷慨封官,本客实在却之不恭。从此游主任的名声在加西是越来越响亮。

加西评论的潜水常客色友曾说过:游主任一出现,就知道整个论坛上没有人辩得过他了。(大意如此,原文已找不到了)事实好像也的确如此,施老师的那些想要传世的作品,被游主任的摧枯拉朽般的逐段批驳下来,已几乎成了笑话。也难怪施老师愤怒得破口大骂:你这个**!不久更在讨论彭德怀是否连动用一个旅的兵力都要向毛泽东请示的问题中,又引出施老师的那段少儿不宜的彭德怀闯宫的故事,这下施老师被彻底激怒," 枪手"论从此出笼,所以游主任被戴帽子也是应该的,只是连累了无辜的WANGHU。

WANGHU倒是很佩服游主任,因为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编程的功力非同一般。可能是编程这一行的职业病吧,看到病句和错误逻辑难以忽略。WANGHU虽 也是做软件的同行,但对别人的程序,如果稍微长一些,就没有看下去的耐心,宁愿自己从头写;而像游主任这样,再糟糕的程序也看得下去,还能指出这里不通, 那里概念错了,云云,非老程序员不能为也。

游主任比较少谈到他个人的情况,从现有的发言可以知道:他是十年动乱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国内就主持过多个重要项目的开发,来到加拿大又拿了本地文凭。(莫 非是大智兄的校友?)所以他才会对施老师文 革垃圾的感叹嗤之以鼻。游主任虽说很喜欢评论施老师的文章,但对其他人的文章也会挑剔一二,连WANGHU也难以幸免。施老师与众不同的是,他为了达到语 出惊人的效果,往往爱走极端,如另一名论坛潜水员jonathan所说的从正确的地方再多走一步,反而会使得整篇文章变得可笑了。因此施老师被指出文中错 误时的反应最强烈,施游斗也成了当时加西最亮丽的风景线。

没过多久,当Steve越来越以主流代表自居时,游主任忍不住也要和他开掐。Steve指责中国的历史问题,游主任则提醒他西方殖民史,这下Steve再也不能超然的看热闹找乐子,而是在恼羞成怒之下,飞出了中国正统卫道士的帽子。可怜的WANGHU又一次被连累。

随着施老师离开加西,游主任也茫然若失,一时间也沉寂了下来。好在Steve还是不断的想找红卫兵斗争,游主任还不至于全无无用武之地。

懒是游主任的最大弱点,他常宣称要写些什么的,却又没了下文。WANGHU开博时,念在同被戴帽批斗的份上,开设了“游主任办公室”收集他的文字,但他好像也没有经营的兴趣。也可能是他的兴趣在于破而不是立吧。

无论如何,游主任无疑是必须被列入加西评论人物谱中的。

加西评论人物谱(六)海纳

注册时间: 2004年10月28日

海纳来到加西,起初也是非常低调,而且以不懂网络流行语以及中文输入的周口店猿人自居。不过他居然说以前是用日文假名输入中文汉字的,让WANGHU着实钦佩,因为这要日文的造诣较高才行,不过一直到海纳离开加西,也没有听他谈论和日本相关的任何经历,成了一个谜。

不久遇上启蒙者和枪手的争论,大概是看到施老师写的那篇 鲁迅,半个思想启蒙家之后吧,海纳发帖:新编 "启蒙家对启蒙者" --鲁迅胡适共赏"加西幼童斗智",展露了他文笔的特色:模仿鲁迅,语言晦涩,以及要歪曲别人的原话。但从其老练的行文看,显然是功力非凡。

此后海纳不时地抛出一篇从鲁迅杂文改编的炒冷饭文章来,但几乎从不和版上ID们交流。所以虽说众人有些不满他的歪曲原意的行为,但因为他不太活跃,也无从问起。

比如WANGHU曾转贴Niobe的一篇《民主是什么》,其中提到了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中一段:虽然沉默的旁观者没有支持他,但沉默旁观其实与支持同罪……到了海纳文中,就成了WANGHU说: (对独裁者)沉默旁观…与支持同罪。再往后,海纳炒Niobe的冷饭重写了一篇晦涩版的《民主是什么》,干脆演绎成了这段:

WANGHU通过转贴表示他对专制独裁的态度,"不要把全体人民的命运委托给某一个人某一个PARTY而不是制度,不要指望某一个人某一个PARTY的 ' 恩赐 ' 过活"。

这下要把WANGHU比成张志新式的勇士了。海纳越这么做,大家特别是被他戴上勇士帽子的人们越是纳闷和不满,想要知道他这么做的理由。海纳不得不解释道:你未能看清"隐喻性夸张"的存在。海纳的"勇者" ,是意义上经过"夸张放大"了的用语。

于是引出了容若和海纳的对掐。两者从各自身世来历掐到对中国,对移民问题的看法,帖子来往无数。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海纳是博导级的人物。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更愿意启发大家忆苦思甜,不忘阶级仇,一如战争中的政委角色,在战壕后鼓动大家战斗,比如向仍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呐喊,扔个照明弹什么的。因此WANGHU以政委相称。

不料政委因为和容若掐架的关系,才思如泉涌,再也停不下来,就接二连三的挑游主任,WANGHU,萧十一,每次都是数篇帖子发出,如泰山压顶一般,详细过程,早有"CAO政委战记"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这期间被他点到名字的众人只得纷纷迎战,过后WANGHU曾点评众人的武器道:

容若,棉里藏针,打出一片孔雀翎。
游主任,神枪手,枪手手枪,一枪打中要害。
萧十一,"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从温柔一刀,惊艳一枪,到朝天一棍?

如果有人问WANGHU的武器,偶只好说:没有。一定要追问到底,只好交待:那轻轻的去了米国的大智兄,挥挥手不带走两桶浆糊,偶用他留下的桶,给政委来一招:笑熬浆糊。

再后来,政委不顾掐架的成败(施化曾要求容若对政委手下容情),发挥韧的战斗精神,还要接连挑战。终于使得容若不耐烦的质问他这么做的真实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是否有特殊背景?好像这对政委是致命性的打击,此后几乎就销声匿迹了。

政委消失后,众人觉得奇怪,以他的文风,不该找不到他的踪迹。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政委在罕见论坛的ID:CAOGEN,再看那里他的文字,虽说内容和 加西网上发过的一样,但文字和标题总有些小小变动,为的就是让人察觉不到,而且不时地在各处斗士网站登录诸如丛竹,壁立等丰富多彩的ID。也发生过和政委 一起并肩作战的叫破他的身份时的尴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真实的谎言》中的那位业余特工了。

再看他在别处的文章,已是转贴的多而原创的少了,不复当年在加西的豪情万丈。可能他在加西的这段时间是比较高产的时期吧。

就凭海纳的博导身份,也应该将他列入人物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