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星期四

震惊世界的布托之死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遇刺身亡,震惊了世界。该事件之所以有重大影响,是因为巴基斯坦在世界局势中的特殊地位造成的。

911后布什开始了反恐战争。为打败伊斯兰原教旨恐怖分子,他不得不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强人独裁者穆沙拉夫合作并称之为最好的朋友。因为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都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原教旨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后者几乎就是他们的强大的后盾。只有倚靠巴基斯坦政府的合作,才能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

穆沙拉夫则在原教旨主义者和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势力中保持了很微妙的平衡关系,才得以维持他的统治至今。但在今年年底的戒严危机中,他不得不请出民主派的布托,准备和她分享部分权力,以化解西方各国对他的不满。

这次的暗杀事件的背后有着浓重的基地恐怖组织的阴影。布托之死对穆沙拉夫没有丝毫好处,布托的支持者们只会迁怒于政府没有尽力保护。而巴基斯坦陷入混乱状态则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们乐于见到的,他们可以籍人们对政府的不满而征募更多的追随者,而政府也会因忙于处理内乱而无暇顾及他们。

现在距离巴基斯坦的大选只有十余天,由美国主导的逐步实现民主同时又保持穆沙拉夫安定统治的计划已经岌岌可危。作为反恐战争中重要一环的巴基斯坦的局势牵动着全球,这也是为何布托之死会震惊世界的原因。

加拿大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士兵驻扎在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和主要是来自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塔利班武装分子作战,战况不容乐观。政府需要更准确地分析当地局势,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才能争取达到既定重建阿富汗的目标又尽量减少加军的损失。


07-12-28(08-01-04)

拒绝遣返印裔难民风波的背后

1210日近千名示威者出现在温哥华机场,拒绝让政府遣返赖巴·辛(Laibar Singh)。此人于2003年持假护照混入加拿大后,马上便以回印度会遭到政治迫害为由申请难民。但每次申请都遭驳回,他自己也不否认这只是找借口想留在加拿大而已。在他因中风而四肢瘫痪后,便躲入锡克教的庙宇里寻求庇护,以图避免被遣送回国。当地的印裔锡克教社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这次的机场示威更是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印裔锡克教社区的团结一致,他们的示威行动也在事实上达到了阻止遣返的目的。就事论事,赖巴·辛是以非法手段进入加拿大,本来就是犯罪行为。这次反而以人道人权为由,不仅想就此永久留下,更要政府为其巨额医疗费买单,实在难以赢得同情。如果不问是非,仅以同种同教为由,阻碍公务和法律执行,未免有实行多数暴政的倾向,和民主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更有甚者,是这一系列行动的幕后组织者之一的哈帕尔·辛·纳格拉(Harpal Singh Nagra),见图:出租车中的是赖巴,车后右侧的就是哈帕尔。此人是公然的恐怖组织国际锡克青年联盟的创始人,居然在1998年赢得了加拿大难民身份。警方曾怀疑他涉嫌印航爆炸案但证据不足,他组织中的人更因袭击锡克教中的温和派,前联邦卫生部长杜新志而被起诉。虽有众多的阴影笼罩,却不妨碍他抛头露面,还去渥太华和诸多政客们为赖巴一事游说,也是奇事一件。

联想到今年夏天,不少政界要人参加锡克教的节日庆典,其中有新民主党领袖林顿,卑诗省省长金宝尔等。庆典节目之一的彩车游行中,赫然有印航爆炸案的主犯帕马尔的相片在内。此人在多年前被印度警方击毙,却被当地的锡克教领袖们封为圣人。此事被揭露后,参加庆典的政要们又大多保持沉默,如同这次的赖巴事件一样,他们既不愿意赞同而有干系,又不愿意因为反对而失去这些族裔的选票。长此以往,只会助长滥用难民制度和宗教极端分子的恐怖行为,也难怪印航爆炸案发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真相大白。

07-12-22(12-28)

皮克顿为何只被裁定二级杀人罪?

罗伯特·威廉·皮克顿被视作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凶残的连环杀人犯,人们把在温哥华东端失踪的60余名妇女都认为是被他屠杀在他的养猪场里。但本周是就他涉嫌杀害其中的6名失踪妇女一案,陪审团认定他有罪,但全部是二级杀人罪。

一级和二级杀人罪的不同处在于前者是有预谋的杀人,后者则不是。虽然两者都会导致犯人终生监禁,但前者是25年之后才可以申请假释,后者的期限则是10~25年之后。

为什么皮克顿只被裁定二级杀人罪呢?理由很简单:证据不足。

温哥华东端的妇女失踪早在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但由于她们大多是性工作者,或者是吸毒上瘾的,根本没有得到警方和政府的重视。等到2002年逮捕皮克顿的时候,大量的证据已经因时间过久而无法找到。警方将皮克顿的养猪场翻了个遍,几乎分析了每一寸土里的DNA证据,也只能找到名单中26名妇女的痕迹。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控方只能用环境推断来论定他有罪,而辩方则利用皮克顿智商只有80左右的事实辩称他一人无法实施这么多的谋杀。的确,如果说共同经营养猪场的皮克顿的哥哥以及他那帮常和他进行吸毒聚会的狐朋狗友们对弱智的皮克顿杀人不曾参与甚至是毫不知情的话,那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了。这从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人们的疑问:警方是否急于将皮克顿定罪结案而忽视了其他人犯案的可能性?陪审团应该也有相同的疑虑,因为在长达8天的定罪商议过程中,他们向法官提问:如果皮克顿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杀人,是否也可以将他定罪?

这个疑问,也导致了皮克顿只在二级杀人上有罪。但归根结蒂,是由于各级政府及警方漠视了这些失踪妇女,不愿意花警力保护她们,才导致如此众多的妇女被害。法官裁决皮克顿在25年内不得假释,这已经是二级杀人罪的最高处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余下的20名失踪妇女的案子,是否还要继续进行?皮克顿是要在监狱里呆到80多岁了,还有必要再进行审判,最多也就是获得同样的结果吗?


07-12-13(12-21)

保守党政府对于死刑政策的改变

加拿大是一个没有死刑的国家。大多数人赞同废除死刑是因为害怕有冤案发生,而死刑是无法补救的。1959年当时年仅14岁的斯蒂夫·特拉斯考特被判死刑,后来发现审判过程中有问题,幸好死刑尚未执行。但这是导致加拿大于1976年正式决定废除死刑的决定性事件。

加拿大不但没有死刑,而且还以此为由,向别国政府为在当地被判处死刑的加拿大人求情。更有因拒绝引渡面临死刑审判的国际罪犯而引起的风波,赖昌星和高山就是例子。

但最近哈帕政府的两个决定暗示了保守党对死刑政策的向右转。

其一是政府宣布不再为在民主国家里受到公正审判的加拿大籍死刑犯比如美国蒙大拿州的罗纳德·史密斯求情。这一决定引起争议不少。首先是政府把死刑问题和民主制度挂钩当作一张外交牌,其次是导致了一种矛盾的现象:加拿大一方面拒绝向有死刑的国家引渡外国罪犯,另一方面却又不管在国外面临死刑的本国公民。

其二是政府近十年来第一次没有作为共同提案国之一向联合国提出废除死刑的议案。解释是提案国已经够多,不在乎少一个。但国际上对此的理解是加拿大政府已经放弃了在此问题上的领导地位,连大赦国际也表示了关注。

实保守党一向是希望恢复死刑的。1987年穆鲁尼的保守党政府就此提出议案,但还是遭到了否决。因为大多数加拿大人还是支持废除死刑,并认为这是重视人权而引以为豪。哈帕政府为了获得多数支持,不得不收敛保守色彩,与此同时又想通过一系列的小动作来达到削弱现行的无死刑政策的目的。


07-12-07(12-14)

慰安妇议案的背景和意义

20071128日加拿大众议院一致通过了要求日本政府为慰安妇问题道歉的决议,成为继美国、丹麦后第三个提出同样要求的国家。

日本有意无意地回避此类战争责任问题由来已久,这和美国在二战后的政策也有关系。为了在冷战中取得优势,美国放弃了追究日本战争罪行并彻底改造日本的计划。在1952年旧金山条约中签约的西方各国均放弃了要求赔偿的权利,一年后中华民国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追认了这个现状。日本政府由此认为所有的战争遗留问题已经解决,拒绝受理一切有关的赔偿要求。

1992年当时的官房长官河野首次公开承认了慰安妇存在的这个事实。但其后日本政府的立场一直是暧昧不清,其后的首相村山建立了亚洲妇女基金却是企图以民间赔偿的方式解决问题。上一任首相安倍更是屡次公开否认河野的讲话,这也是导致美国众议院今年7月通过慰安妇议案的重要原因。

这一次新民主党议员邹至蕙秉承关心人权,要求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原则,提出了类似的议案。日本政府则一如既往的展开了外交攻势,竭力阻止议案的通过。在强大的压力下,议员们不得不修改了议案的内容,将对篡改教科书的指责删除,并增添了赞扬日本在二战后对国际和平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强调两国间关系的重要性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得一致通过。

虽然这个议案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但华裔议员和史维会日益发挥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同时,议案对于形成强大的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日本最终正视战争责任和赔偿的问题,是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的


07-12-03(12-07)

围绕前总理穆鲁尼丑闻风波

1984年到1993年间任加拿大总理的穆鲁尼又一次成为了政治风波的中心。他虽然引退已经很久,但是由面临被遣送回德国的掮客商人施莱伯提出的新指控使得他不得不出现在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

施莱伯是空中客车丑闻的中心人物。20多年前空中客车公司击败竞争对手波音公司,获得了加航的巨额飞机订单。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就是施莱伯。银行帐号显示期间他获2000万的收入的一半在成交后已经消失不见。这收入可以看作是他对当时当权决策者们的贿赂基金,但到底是哪些政客官员们得了好处,至今仍然是个谜。

皇家骑警在95年开始了对穆鲁尼在空中客车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调查,但并没有结果。穆鲁尼因此控告加拿大政府并使得当时的自由党政府因没有发现他接受施莱伯的金钱的证据而不得不向他道歉并赔偿210万加元。穆鲁尼却在2003年承认他接受过施莱伯装在信封里的现金,一共30万,但否认此事和空中客车有关。

为何这次施莱伯的指责还是能够引发了新的风波?归根结底还是政治背景在作怪。自由党早就想摆脱被纠缠已久的赞助丑闻的阴影,就等着这样的机会可以追着保守党不放而赢得主动。保守党则是力图作出清廉的形象,和他们一再批评前自由党政府的腐败截然不同,也想和穆鲁尼时代的保守党划清界限,所以虽然不愿被牵扯进来。但穆鲁尼的影响实在太大,如果政府一再保持沉默,未免要被反对党批评,对自身形象也不利。于是哈帕总理也宣布了要进行公开的调查。

既然丑闻风波持续了这么久,的确有查个水落石出的必要。只是希望,在调查过程中能少些党派之争,给国民一个真相。

07-11-22(11-30)

新移民之死的教训

罗伯特·齐康斯基是刚刚登陆的新移民。可惜他一心向往的移民生活体验还没开始就已画上了句号:罗伯特死在了机场大厅里,死在警察手下。这时离他正式成为加拿大移民仅一小时。

罗伯特之死彻头彻尾就是一场悲剧,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在这场悲剧中凸显了各种问题。

问题之一:警方使用泰瑟(电击枪)的问题。泰瑟可以以瞬间数万伏的电压将人击倒,从而使得警察可以比较轻松的制服对方。面临不断出现的因泰瑟而伤亡的事例,警方是否应该对使用泰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是力图省事呢?何况,事发当时有4名警察,面对一个身心疲惫的新移民,实在看不出有何理由使用泰瑟。

问题之二:悲剧发生后,由警察调查自己人是否妥当?这类内部调查的结果往往不痛不痒,敷衍了事,而且历时很长。警方在事后的做法也一再引起公众的怀疑:先说罗伯特有暴力倾向,然后又扣留关键的录像不还。当证人威胁要上法庭后,警方不得不归还,却一再强调:这只是片面的观察,而且死者的母亲苏菲不愿将此公诸于众。但苏菲同意了,现在这段录像成了全加拿大的新闻报道头条。录像显示了罗伯特在警察到达前后并没有对公众构成威胁,当事的警察们并没有做任何别的尝试,直接选择了泰瑟捷径。由此看来,公众还能对警察进行公正的调查有信心吗?

问题之三:移民局对新移民的服务问题。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应该为新移民提供更多的服务,至少对不谙英文的提供翻译服务以及完成登陆过程后该如何走出机场等。同样移民背景的人应该可以理解在机场茫然无助困惑的心情。

问题之四:机场的服务问题。在罗伯特等待近10小时的时候,苏菲也在不远处苦候,母子俩最近时相隔不到100米。她再三希望机场工作人员帮助她传递消息,都没有结果,最后一人居然告诉她:你儿子根本没有到机场,你回去吧。这句话使得苏菲放弃了等候才离去的。如果她再多坚持一会儿,就能看到她的儿子出现了。

这场悲剧涉及了不少方方面面,如果这些部门能够反省并作出改进的话,自然是好事。但若是就此相互推诿扯皮,那么同样的悲剧还会发生。


07-11-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