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迷思

随着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一种熟悉的论点又出现了:中国运动员是国家培养,和西方的业余运动员相比,前者根本就是职业运动员,对后者不公平。业余职业之争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现代奥运的起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学校里培养学生做绅士,不要求样样做到最佳,但要什么都拿得起玩得来,也要有团队精神,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现代团体竞技的雏形,如足球、棒球、板球等。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因欣赏这样的绅士教育,才复活了奥运的概念,从而写下了现代体育的新篇章。

可是,现代体育从一开始就带有歧视的色彩:所谓职业和业余选手之分。绅士们虽然提出重在参与的口号,事实上也不能也不想创下纪录什么的,但和普通老百姓一比赛,肯定要输,而且会输得很惨,这样也不是绅士们乐意看到的,所以他们才要把参赛选手限定在绅士阶层里,这样可以剔出那些因家境贫困,只能靠体育运动谋生的,说他们不是业余选手。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运动员索普因为查出他早年在一个棒球队打过两个月而被剥夺奥运金牌。不过从事击剑教练的却是例外,因为击剑被认为是绅士的运动。

奥运变得越来越为人所知,世界各国也藉此宣扬国威和爱国心的时候,最高水准的更激烈的比赛也变得不可避免,再加上奥运本身也是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从转播权到指定厂家,商业气息,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职业选手的登场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你看到年薪数百万美元的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身影时,可以明白业余和职业的规定已经淡化到几乎消失了的程度。

既然职业运动员可以参赛,那么国家是否就不应该化重金在运动员身上呢?职业运动因为市场调节,资金势必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而导致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平衡。所以世界各国还是在不断的资助运动员,使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即使在加拿大,对顶级运动员也进行每年近2万的免税补助,从2006年起还设立了近亿元的资金为奥运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争论运动员到底是职业还是业余的已经毫无意义了。

摆脱了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迷思,我们应该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和其代表国的实力相关。一个经济学家不看历届比赛成绩,只根据各国的国民总产值和发展情况就做出奥运成绩预测,几届下来,和实际结果居然相当符合。可见中国的骄人成绩也离不开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当然运动员本身的努力和天赋也不可缺少。

让我们少一点这样的迷思,为运动员特别是中国和加拿大的表现喝彩吧。

08-08-22(08-29)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