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关注世界棒球赛上的中国队

棒球是日本人颇为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如同冰球在加拿大。日本人也通过他们的顶级职业球员在美国的活跃感到自豪。受其影响,棒球在台湾和韩国 也很普及。除了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之外,棒球普及的地方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和一些中南美国家。棒球发祥地美国(虽然有说法称是加拿大发明了棒球)有世界上水 平最高的职业棒球赛,也集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棒球运动员。今年3月的世界棒球赛是首次国家地区间的对抗赛。日本美国都派出了职业选手组成的代表队。

相比之下,中国的棒球刚刚起步,只在几个城市间开展。这支年轻的队伍到日本热身,被日本的职业队打得落花流水。日本人不禁想:等到如狼似虎的代表队出场,会将中国队打成什么样子?

3月3日,中日交锋。第四局,中国队落后两分。场上日本先发投手是王牌上原浩治,中国队捕手王伟居然从他手上打出了2分本垒打,一下子将比分拉平。这狠狠 刺激了上原的自尊心,不过也像将日本队从怠慢中唤醒,中国队的注意力也未能保持,终于在此后4局中连连失分,仅到第8回合就因比分差距过大而比赛结束。

但这支全垒打,让我看到中国队的潜力,希望他们在08年奥运会时会更有所作为。



继续关注。

3月4日对韩国,这次中国表现有进步,没有了因比分过大而提前结束的羞辱,不过还是以1:10输了。因此日本和韩国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中国和台湾出局,但他们5日要比赛一场。

中国队这次唯一的亮点是第8局杨硕打出的一分本垒打。



3月5日最后一战,3:12输于中华台北队。也打到了最后一局。至此A组的全部比赛结束。

图为王伟打出2分2垒打:



06-03-05

鸡鸭同笼

在采用英国议会制度的国家里,议员叛党,投入另一个政党里去,有个专门的词是“Crossing the floor”。这是因为,在这种被称为Westminster制度下,执政党和反对党在议会里的席位面对面排着的,所以投票时各走一个方向,如果从一个阵 营投向另一个阵营的话,等于是要跨过两党相隔的地板去投票,才有此一说。

虽然政党之分不如阶级斗争这么严酷,但一般政治家还是比较忌讳直接投到另一个党派的,他们经常会采用的方法是先脱离政党成为独立议员,过一阵子后才加入别的党派。所以纵观加拿大政治史,这种例子并不多。参照这个网页,可以看出,直接跳党的国会议员在1990年至今没有超过10个。最近的例子就是前保守党副党首的施当娜和前自由党部长的艾民信了。

2005年5月17日,在自由党马田少数政府摇摇欲坠的时候,施当娜突然宣布跳党,并获部长职位,为马田政府延命半年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加西评论上义正 词严的批评者占了多数,比如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的CAO政委连转贴带原创的,指斥她如鸡。更有人说需要让选民教训这个只是投机的政治家。于是屡屡以主流代表 自居的保守党员史蒂夫登场,先是说施当娜一点也不漂亮和聪明,然后又说她不过是仗着有钱的老爹,最后以大义来教导大家:一定要做些使得大家能够恢复对政治 家信心的事来!

接下来是著名的蛤蜊窝先生的录音风波,他声称自由党要收 买他让他夫妻俩跳党,且有录音为证。这其实是涉及到一个问题:这类政党的幕后交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关键在于,跳党和封官,孰先孰后?如果封 官在后,就是合法;反之非法。因此蛤蜊窝才搞出一盘录音来要摸黑对手,可惜他自己问题多多,变成了一只“走地丑闻鸡”。

这两件事,给反对自由党的舆论提供了新的武器。的确,自由党在道义上是占不住理,给人们带来了保守党在道德上占优的印象。而且,保守党还提出跳党者必须马上辞职回到选区再选举的法案,可惜因为自由党政府的垮台而作废。

2006年选举,自由党下台,成立了保守党少数政府。这下大家准备好好看看保守党会做些什么让大家恢复对政治家的信心了。不料2月6日新政府就任的第一天 就让大家大跌眼镜。先是下巴任命Michael Fortier为参议员,有违他大选时反对参议院任命的表态;然后就是这个艾民信跳党了。

2004年艾民信经过当时总理马田的钦点,接过原华人自由党议员梁陈明任的地盘,在她的协助下,以华人女婿的面目出现,也得到多数倾向于自由党选民们的支 持,获选并得到连任。这次他的跳党,在我看来,有两点是很特别的:一,时间之短,在新一届议员宣誓就职的同一天宣布跳党,这是创下了新低,看那个跳党政治 家的全名单也找不出比他转换的还快的;二,违背选民的意愿,他所在的Vancouver-Kingsway选区,只有18.8%的选民投了保守党的票,可 见他转投保守党是如何的不顾他选区的选民了。

对于他的跳党,加拿大媒体的主要声调是谴责和失望的。这可以理解,因为要遵循严格要求政治家操守的原则,道理上是讲得通的。施女士的时候要骂,艾女婿的场 合也要骂。但奇怪的是,加西评论里却出现了很多同情艾女婿的言论。有人说:艾女婿是为了加拿大,牺牲自己名誉也要发挥才干,为人民服务。这倒是让我纳闷半 天,早知如此,为什么要把那么会搞经济的马田选下去呢?或者,下巴应该请老马再来做财神?屡屡以主流代表自居的保守党员史蒂夫又一次登场,赞扬艾女婿的选 择,与先前一本正经的痛骂施女士时截然不同,判若两人,还要向他的党首致敬!这实在让我有些看不下去,因为,我在史大叔的教育下,已经开始重视价值,重视 信用,这么一来,叫我以后怎么能再相信史大叔的主流意见?

骂施女士为鸡的人们这次不应该沉默,不要持双重标准,应该骂艾女婿为鸭才对!把政客当作一笼子鸡和鸭就行了。否则,我听到那些赞扬艾女婿的话都会变了味道,成了:

艾民信是多么伟大的
艾民信是让人感动的
艾民信是真了不起的

06-02-27

奥运八卦

2月15日男子Mogul决赛,领奖台上三人中倒有2人值得八卦一下。

冠军是Dale Begg-Smith,21岁,他为澳大利亚赢得了第一枚滑雪类金牌。他其实就是温哥华人,从小在家庭环境熏陶下,显示了体育上的天赋,作为明日之星被选 中参加国家级训练。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小小年纪的他还显示了IT事业上的天赋。他和他的哥哥(这次也参加了比赛,获29名)很早就设立了一个IT公司, 这却是不能为他的教练们所理解的。于是他们不得不离开了集训队。

这时澳大利亚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教练Steve Desovich可以训练他们。这位教练同时也教出了本届奥运会加拿大第一枚金牌得主,女子Mogul的Jennifer Heil。两兄弟其实并没有在澳大利亚呆很久,因为那里可供滑雪训练的场地不多,所以大多数时间还是在欧洲或者就是他们父母仍然居住的大温地区。眼见无望 获得加拿大队的提名,于是在数年前他们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这次便是以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出战了。

Dale的IT公司也经营的不错,主要业务是网络广告,根据点击收钱。据称现在他已经是数十M的身价了。

季军是Toby Dawson,27岁,美国人。尽管他的名字是西方式的,但脸却完全是东亚人的脸。原来,他从小就被父母遗弃在韩国警察局门口,半年后经过韩国教会的帮 助,找到了现在的养父母,到了美国,当时3岁。他的养父母从事滑雪教练工作,为了让他能习惯这里的生活,还在一年后从汉城又认领了一个弟弟。Toby开始 并不适应,经常哭,但一学起滑雪来,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考虑到身材的局限(才1米68),就放弃了冰球,专攻Mogul,开始展露头角了。取得今天的成 绩,他的养父母也非常的为他骄傲。

Toby一直有个心愿,要找到生身父母。他在电视上出现得越多,机会也越大。事实上,声称是他亲父母的已经有不少人了。3月份在韩国举办世界杯,他还有机会。

06-02-18

奥运英雄

俄罗斯选手是强大的,他们的动作节奏符合韵律,动作配合又是那么的完美,好像裁判打分标准中的动作编排那部分就是为他们度身定做的。要找到取胜的机会,中国选手只有在技巧上增大难度,获取更多的技术分数。

张丹和张昊在俄罗斯选手得分已经遥遥领先时上场,以抛四周跳开场。可是,张丹在空中转到3周时已经感觉不对,结果是动作失败,余下一周的转势使得她重重摔在地上。张昊搀扶着她慢慢退回场边。观众们心中想到的大概是:可惜了,4年后再见。

出人意料的是,二人和教练商量后,又回到了赛场,继续被中断了的比赛。看着张丹牵着张昊的手在加速,感受到她想完成比赛的心情。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不仅仅 是为了完成这套动作,而是把每个技术动作完成得这么完美:连跳,抛接。每个动作都赢得一片掌声。因为,大家还没有见过在经过这么重大的失误后能够有这么出 色表现的。

他们获得了技术高分。这也部分得益于上一届盐湖城奥运的风波:裁判丑闻使得花样滑冰的打分制度改革,从扣分制变成了得分制。所以他们才能靠那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获取高分。

张丹和张昊应该是本届奥运会的英雄了。以前,常见这样的煽情镜头:重在参与,运动员即使落到最后,观众都回家了,也要默默地坚韧不拔的完成比赛。但这次,大家看到了英雄的形象:英雄们不仅是完成比赛,而且是向着奖牌冲刺。

同时,他们在同伴受伤后扶持的形象让我想起《Shall we dance?》里主角们在比赛失败后的情形,重要的是关心同伴,相互扶持。这幅照片正是让我觉得他们形象高大的一面。



06-02-14

狗年狗是狗非

今年是狗年,虽说严格算来一定要到阴历年才是,但习惯了公历年的可以就把2006年当狗年吧。

一开年便注意到两个和狗相关新闻,从下图开始:



这位自由党安省干部Michael Klander在去年12月初他个人的博客里对新民主党党首夫人邹至蕙(Olivia Chow)戏称为Chow Chow,即图中的狗的品种。自然,还有对其他政党成员不敬之辞。

这位老兄显然是搞错了形势,现在已经是政治正确的时代,连圣诞快乐都成了节日快乐,圣诞树成了节日树,怎么还会容许他犯这样的过失?他虽然马上关闭了博客,但网页快照已留下,被到处传播。无奈只好于去年12月26日辞职,希望风波就此停止。

没想到的是,华人社会的报道开始了。先是将这位老兄的身份提拔到自由党高官的地位,就有趣了,成了强调整个的政党背景,接下来又强调Olivia Chow的华裔背景,把问题提高到种族问题上,最后还弄出砸碎“华人与狗”这块耻辱牌的文章来。

“华人与狗”的来源应该是这样的: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布外滩公园园规,并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那个殖民者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出现这样的牌子并不稀奇(那些希望中国再被殖民几十几百年的爱国者们不知道如何想的)。奇的是,把Chow Chow狗和这个牌子联系起来的思路。我相信大多数西人连同这位所谓自由党高官在内并不知道这块牌子的故事,提起此事无非是竞选做秀而已,已经属于无聊。

真的爱上纲上线,可以把Chow的丈夫,新民主党党首林顿在上次选举中骂马田是杀人犯的讲话拿出来,说他侮辱了魁北克人民,如何?是不是荒唐?

荒唐的事还没有完。这下轮到联邦工业部长艾民信。他在去年年底自由党募款宴上以广东俗语 “煮熟狗头般龇牙咧嘴”(Boiled dog's head smile)形容林顿,这句话被自由党卑诗分部主席Jamie Elmhirst在其博客上引述。 于是在谈狗色变的形势下,NDP候选人坚伟度及支持者表示强烈不满,坚伟度更是召开记者会批评自由党不断采取廉价人身攻击策略,并要求艾民信为其不当言论 向林顿无条件道歉。 他说,此刻是艾民信放下身段并展现领导力时候,他呼吁艾民信立即采取负责任态度,向林顿及所有被冒犯的加国人民道歉。

不料,当被问到是否了解这句话中文真正涵意时,坚伟度不讳言自己原先并不清楚,在华裔幕僚解释后也知道这种说法在不同场合有多种解释方式,但他认为就算是玩笑话也不可原谅,充分显示自由党对政治对手及加国人民的不尊重。

但艾民信强调,“狗头”说法纯系华裔人士幽默表达方式,绝无冒犯之意,他相信林顿会理解。他不会为这种说法道歉,并希望事件到此为止,呼吁对手不要蓄意炒 作。他表示,加拿大众多华裔人士都知道“煮熟狗头般龇牙咧嘴”是种幽默表达方式,自己华裔妻子邓若诗也常在家里或其他场合用这种说法来形容他。

对于坚伟度以此批评他进行廉价人身攻击,并要求向林顿道歉,艾民信表示,华裔社群的幽默说法属于文化层次,无法直接以英文翻译,他希望对手不要曲解原意, 利用英文翻译误导选民。 他强调,不会为这种幽默表达方式道歉,并呼吁对手适可而止,不要蓄意炒作。 对于自己募款宴上幽默说法被党员引用于个人博客他颇感无奈,但艾民信强调自己无意冒犯林顿,他相信同样与华裔社区关系密切的林顿,能理解这种说法没有恶 意。

唉,真正狗年还没有到,已经是狗咬狗,狗毛满天飞扬了。

06-01-04

节选翻译--有关“日中摩擦”和媒体报道的讨论(下)

东京大学研究生祁景滢:在开始讨论正在恶化的中日关系,以及互联网等新的媒体形式是怎样在起作用之前,有3点想声明一下。

一,有关网上匿名发言的问题,并不是说如果具名就一定可信。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有时候匿名的反而是说出了事实。

二,可以看到不少日本人无法忍受的表达,但同时,对中国的嘲讽和辱骂也随处可见。比如在日本的2Channel网站,就充满了这样的言论。由此可见,与其说中国的特色是煽动情绪的表现,还不如说是各国共有的现象。

三,辱骂诅咒不能解决问题。我也不会将这些单纯的脏话作为研究对象。虽然如此,还是想挑选一些网上的言论,将其情绪化的言语剔除,看是否有其逻辑道理,这不是要美化鱼目混杂的网络言论。

现在我想从两个视点出发看网络言论。一是信息传递,即作为媒体的网络言论是怎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发现,网络使用者最多的目的是浏览新闻。特别是在 年轻人中,已经渐渐脱离报纸,而是主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此外,中国的网络上,对言论的批判和政策的介入,也是比欧美等国更积极的展开。同样社科院的调查 表明,60.8%的网络用户和60.1%的非网络用户,期待能够通过网络增加批评政府的集会。71.8%的用户和69.7%的非用户也认为通过网络能增加 表达政治意见的机会。

现在就网络媒体和网络言论,聚焦于对日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首先,网络被认为是信息的集散地。原因之一是表现的多样性。现在已经不局限于文字,照片音乐动漫录相等多媒体特有的性质被充分利用。然后是登载的方法也各种各样。从海外的网页上直接张贴原文,或者使用软件来翻译日文或英文的报道。

其次,多样化的信息源也得到充分利用。在信息浪潮中,一般的中国人也可以不通过现有的媒体报道而得到关于日本的信息。比如,看到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网站,就 将其赞助企业和个人的名单在网上公开。再比如,11月28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登载的有关东亚共同体展望的文章,也已经被张贴到中日论坛上去了。

我还在网上发现了今年4月,田中先生还是外交官时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作的“日本要顾全大局冷静的为将来考虑”的讲话。朝日新闻的报道也受到同样的关注,稍微 检索以下,就看到63件。我们还应该看到发言者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日本常说这类发言者不过是愤青而已,其实愤怒的中国人不止年轻人,还有老人,党员,日本 研究学者,还有日资企业的社员哦。

有关时间性的问题。网络言论总是站在中日关系的第一线,报道最新消息。今年4月22日12点,日本NHK报道了80多国会议员去靖国神社参拜,9分钟后这个新闻就出现在中日论坛里了。

同时,网络也填补了物理空间的障碍,发言者们因共同的关心而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提供和收集。最近,海外的中国人或华人,往国内论坛里发言的例子也多了起 来。比如,6月8日,有人写道:今天早上,靖国神社附近的车站有很多警察出现,看来小泉今天要来参拜了。这明显就是在日本的中国人写的。还有,有人在8月 19日拍摄了很多靖国神社的照片,当晚上传。

考虑网络言论的双方向性。有以下3种手法。发言者相互之间会交流谈话。比如,一个人问石原莞尔是不是石原慎太郎的父亲,30分钟后就有人回答了他。如果不是对日本相当熟悉的人,是回答不出的。

第二种手法是管理者找来中日问题的专家,就热门话题召开座谈会。发言者和管理者不单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网上交流,会产生如朋友般的感情。像人民网上常可以看到想见面的帖子。

现在考察网络和其他媒体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发达导致国境的障碍渐渐消除,海外的信息和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充溢着网上。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有采用网络信息的倾向。当然,网络论坛也把传统媒体当作重要的消息来源,转贴新闻及评论。但网络并不是简单的全面接受传统媒体的主张。

比如,反日示威时,中央电视台转播了外交学院的吴建民院长批判性的评论。对此,人民网上加以了评论。这看上去是媒体的言论状况,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构想。

最近,网络上变得非常复杂。可以举出网警,网特,网谍三个关键词。中国据说有3万网警来监视言论。更积极的方法是网特,以一般市民身份发言,诱导言论。网谍自然是日本人或者日本人雇佣的中国人在发言。简单的说,是开始了将网络当作战场的试验。

谈到网络上作为对日言论的舆论,大家自然会想到今年春天的反日游行。但组织者到底是谁,尚无定论。我个人的看法认为,不太会是中国政府及其他对日关联的团体来组织反日示威游行。这些团体中虽然有反对入常的署名和抵制的计划,但没有要求游行的。

但,奇妙的是,在没有组织者的情况下,民众如雪崩一般大量参加。可以说,组织者不是特定的人物,而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新媒体。反日游行,是反日的感情加上 对无所作为的政府的不满,急速的增大,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因此,将整个华人社会都卷入的反日网络,与其说是组织化的结果,不如说是中国 人共有的感情和认识上的产物。

网上舆论对日言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但反对日本,也反对中国政府的态度。最初的阶段,中国政府没有干涉,而是表示了一定的理解。但,通过这种新媒体的运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政府就是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开始了管制示威的方针转换。

这样,反日的目标成了一味强调中日关系重要性的中国政府。中日间外交上的种种问题,中国和日本如何相处,如何表达爱国热情,国内的舆论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参加中日问题的讨论者也就是为政府代言的精英们和愤青之间,有着无法填补的鸿沟。

对于网上大量的反日和反政府的言论,中国政府开始了舆论管制。将有关示威的发言一律删除,也包括辱骂日本的发言。但中国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有 大量逃避了管制的发言信息。比如,字和字之间加入符号和数字,逃避过滤。其二是,用同音字。还有就是用打比方等绕弯子的说法来讽刺表现。结果就是,露骨的 批判政府的言论一样能够堂堂正正的出现在网络上。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恶化,有人说是媒体有偏向性的报道的原因。但结合示威的实情和网络发言者的立场来看,回答可能正好相反。即,通过互联网等新的媒体,迄今 为止由中国政府制造出来的日本形象被打破,人们可以更快的看到日本的实际形象,才引起了对日感情的变化。也由此可见,反日运动的扩大决不是反日教育的结 果。

和日本社会直接对峙的,与其说是中国政府,不如说是一般的中国人,以及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全球华人社会。这决不是夸大,希望大家能认真考虑这个说法。反 日运动最初就是由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和朝鲜人团体发起的。4月下旬后,国内已经禁止游行了,但伦敦纽约等的华人和留学生却又开始了示威。

被称作反日的网络言论到底指向什么,媒体报道当然认定了这是反日。但网络用户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主张是在分析了日本社会后,批判右翼及其支持的势力。同 时,在以日本为批判目标的同时,也指向了没有一贯性政策的政府。不过,网络民意和政府的争议出,不是在批判或者是赞美,而是在如何和日本相处的方法上不一 致。也因为如此,我想再次指出,反日等的一系列行动中,不仅是中日间的问题,也提示了中国内部分裂和紧张的感觉。

最后有四点总结。一,网络言论作为媒体,作为舆论的网络言论,对应了信息的输入输出。从现实生活中输入到网络空间的信息,又作为舆论被输出,也以某种形式直接影响了现实,成为现实中的事件。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一直在循环,显示了网络言论的生命力。

二,中国政府在与日本政府及日本国民对话的同时,和自己国民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应该从以前的说服转换到对话的策略。如果不这样,就无法用政策收集这些民 意,也使得这些民意无处接受,从而形成运动,甚至是暴力。对民意视而不见,任意的设置禁忌,短期内有安定统治的效果,但从长期来说,这是自己制造了破坏体 制的病源。

三,是对日本的希望。就网络言论和中国政府的对立而言,日本总是支持网络一方,批评中国政府限制言论。但网络言论的矛头对准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时,日本马上开始批判愤青,过激的民族主义煽动等等。这也是不对的。

四,现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仅靠政府间的交涉是不能解决中日摩擦的问题的。民间层次的多发性的摩擦也显示了有必要在官,民两个层次间开展对话的必要性。

最后,作为个人感想,对于21世纪日本如何和中国打交道,首先希望日本能冷静的理解在中国生活的普通人对日本的感情。即使对复杂的网络对日言论,也不一定就是反日大合唱。而且,反日示威,为反日而反日的中国人很少。大家一起建造和平和繁荣的中国人是很多的。

但要实现这个目的,前途还很艰难。不仅中国,连同日本政府的努力也远远不够。需要的是,连同今天到场的诸位,在两国之间每个人贡献力量,基于良识的行动。今天的课题,如果能够为促进两国关系起一点作用,也是好的。

05-12-29

节选翻译--有关“日中摩擦”和媒体报道的讨论(中)

朝日新闻编辑部委员加藤千洋:作为30年以上的老记者,当然不如外交官这样条理清晰,只能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向大家报告一下有关的话题。

我作为2次共7年的驻北京的特派记者,和很多中国的政治家有过往来。对其中的2人,颇有好感。一个是胡耀邦,另一个就是朱镕基。有关胡耀邦,大家是都知道 的了,不用多说。现在在北京召开他诞生90年的聚会,他的后辈现在的领导人胡景涛是否是在为恢复他的名誉而活动,也是现在报道瞩目的地方。

对于朱镕基,我的印象是非常清廉,豪放且有人情味的指导者。我想说:这样的人物到日本来做首相吧!这当然一半是玩笑,但一半是真心。但他的确是能在万事中 理出方针头绪,而且有执行能力的指导者。他退休后,几乎从来没有引起过什么话题。不过最近,在中国网络上有这样的新闻:朱镕基的女儿,是香港某中国企业的 理事,在北京豪华酒店开喜筵,来宾众多,云云。我就觉得奇怪,这好像不符合他的性格。后来发现,果然是假新闻。

就像这样,在中国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对这种鱼目混杂的现象,要非常小心,这是我的看法。网络,这种新的媒体,有时甚至会左右日中外交关系。

再讲一个朱镕基的故事。2000年10月访日前,他在北京和日本的记者团会见,发表了有关历史问题,已经没有必要让日本人民觉得厌烦了的讲话,所谓的柔软 的态度吧。到日本之后呢?在TBS电视台的和市民对话的节目上,他说:我已经收到500封左右的邮件,说我立场软弱。然后声明:日本政府从未正式就历史问 题道过歉。这是不是因为国内的反弹,使得朱镕基不得不进行了微妙的立场修正呢?

他访日的时候是住在赤坂的迎宾馆。中国方面特别要求,要能够连通网络。理由是:朱镕基晚上需要上网进行调查。我正好其后有机会在北京向他当面提起这个问 题。他回答道:白天是秘书们帮他上网,晚上则是他的妻子帮忙。我觉得这个逸事很有意思:已经处于中国总理的地位的,还要在乎网上对自己的评论,中国也成了 这样的国家了。

作为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关注中国政治及政治家的立场上,我想指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并没有与政权对立的报道媒体的存在,这是和日本很大不同的地 方。因此,中国的指导者们看到在网上对自己的批评,是否有忍耐的能力或免疫力,是个问题。我认为有时他们会过度反应。比如,中国前外长,国务委员唐家璇, 他这样的人就对于批评他对日软弱外交非常敏感。因此每当日中关系紧张时,反而无法软化对日本的立场,这在我的取材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感受到。

另一个是,从前的中国是被当局完美的统治的必须加上引号的所谓“舆论”,那个时候中国外交是以此为一种武器,当作是啦啦队。但如前面提到的朱镕基的例子, 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草根的声音,不一定都是给政府当啦啦队。相反地,有时候是让政府政策的选择范围更加缩小。前面田中先生提到的日本近10年来的舆 论和外交政策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在中国,即使是初级阶段,这种情况也是渐渐形成了。

再说一个我经历的例子。不久前,有机会采访王毅大使。我向他提问,现在有很多日中首脑会谈的时机,比如APEC,ASEAN,东亚首脑会议等,能否实现小 泉总理和胡景涛的首脑会谈?他说:当然期待首脑会谈,但。。。这个“但”是很关键的词语。如果实施了首脑会谈,中国人民会觉得靖国神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了。因此,如果这样的条件不满足,首脑会谈会变得非常困难。虽然没有没说,但已经可以感到中国的外交也到了必须顾忌国民的意见的程度了。就这点来说,如田 中先生所说的,在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坚持一个方向,以前并不像现在这么难。像现在这样,想朝着一个方向执行,却有好几个相反方向的阻力。在中国也渐渐形成 这样的状况了。因为以前中国外交部只是简单的执行党中央的方针。而现在,比如像海上油田,却不得不考虑军队,经济,舆论等等的非常复杂的因素,简单的说是 从单线变成了复线,变得更加困难了。

这里稍微再谈一下中国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国开放互联网是从95年开始的,迄今10年还不到。但已经有1亿以上的用户,手机有4亿台。手机短信一天就有7,8亿封,一台手机要发两封吧。富裕阶层 有4,5台手机也不稀奇。虽然不知道他们怎样分得清使用,但现在北京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手机不能工作的情况了。这可以称得上是IT革命,当然工具的进化也是 很大的。但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中,****的控制也渐渐衰弱,宣传部门的力量也远不如从前,因此媒体报道的自由和以前相比,空间大为扩大。再 具体的说,以前政府只要选择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使用他们的宣传工具,向人民自上而下的宣传就可以了。而近年来却有自下而上的潮流,使得以前的环境发生了改 变,而工具就是互联网。

可以以三角形的富士山作比方。顶上白的部分是第一层的舆论,那是官僚,学者和专家们。所谓的主流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层是山的中 部,这里是最受互联网影响,由此形成的舆论。今年春天的反日游行就与之有密切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层之间很难有一致的时候,也难以被统一。就当作 是互不关联的存在吧。第三层就是山脚下,那是民众,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以上就是舆论的结构。

在日本的中国学者朋友也有比较有趣的观点,介绍一下。他认为第一层的舆论是不反日的。比如胡温,他们是重视对日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从民族主义出发反日,只 是对日。什么是对日?非常冷静的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和日本相对,就是对日。而第二层的舆论才是真正可怕的反日。第三层却是和以上二层毫不相干,也不 关心的。

回到本题,再谈一下今年春天的反日游行。游行平息后的5月,我到北京和中韩的专家们会谈。印象深刻的是,专家们一致表示:虽然近年来反日有相当的基础,但发展到如此的大规模游行,还是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这里是两个具体的例子:

一,韩国的卢武铉总统在3月1日的独立纪念日发表的演讲里说,要求日本追究过去的真相,表示诚心诚意地谢罪。在这之前,卢总统的态度是在任期内不提历史问题,所以这是一个转折点。这个演讲内容马上引起韩国的反日运动,又立刻经由互联网被传到中国。

二,据说是从美国西海岸的华人组织发起的反对日本入常的网上署名运动。这也是刹那间传到中国大陆,一周内征集了100万人的签名。

这两个经由互联网传来的外部刺激,点起了北京以及后来上海的反日运动的烈火。专家们指出,如果没有这两个事件,可能事态不会恶化到那种程度。

对于卢总统的演讲,有分析说是企图煽动韩国国民固有的反日情绪,以此恢复自己极低的支持率。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我个人认为,东亚三国的情势,要在更广的范围里考虑,一国发生的事,会马上传递到另外两国,引起无法预测的反应。需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样的时代了。

对于中国的反日游行,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及背景分析,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小泉总理上任后执拗的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此外就是在台湾问题上日本 开始变化的立场了,中国怀疑日本的变化是否是日美之间有什么约定。还有一点,就是日本的入常运动。这对中韩两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民族主义的情绪,有很大 的影响。

今年秋天小泉总理已经是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了。这次中韩两国没有发生所谓的大规模抗议运动。有人说这是反日疲劳,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日本入常受到挫折,使得反日少了点动力。

经过二战,中国是战胜国,日本是战败国。但日本却在战后快速发展了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G8日本也是作为亚洲的代表参加,中国也得到日本的经济援 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心理平衡的是因为中国属于战胜国一方,又是5个常任理事国,有着政治大国,对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力的骄傲。

但日本却开始了积极入常的运动,同时又夹杂了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充分反省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入常拉票运动。 我认为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会认为日本做的不对。因为日本一开始就应该取得周围国家的理解,而不是无视他们。这样才把火点燃了。

此外,如前面提到的,新的媒体的出现,使得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此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也成为了可能。

我有机会对数次中国的学生运动取材过,每次都对他们的联络手段感兴趣。85年9月,天安门广场主要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学生们要到附近的长途电话局打电话, 联系全国的学生。天安门事件的那年,除了长途电话外,还加上了传真。根本不像现在这样,通过短信联系,什么下一个十字路口会合等。如果10多年前有了这样 的手段,学生运动的样子肯定大为不同。

日本国内大多认为反日游行是因为中国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年轻人有了民族主义的情绪,导致反日的怒火爆发,或者是中国本身有各种不满的情绪,却以反日为借口而爆发。我却不这样认为,正如已经说过的,有靖国神社的问题,也有入常的问题。最后还要说一下媒体报道的问题。

日中两国的媒体报道,说好听的应该是相互理解促进,但现在只是起了相互不理解和相互误解的作用,想来真是心痛。的确,我认为很难对某事进行全面平衡的报道,经常会有些夸张和歪曲,再掺上点恶意。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反省。

中国的对日报道,日本的对中报道,我一直认为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常缺乏多样性。没有把多种这个国家的声音,实情,有平衡的报道出来,才没有能够防止误解,产 生如此众多的问题。如游行时看到的“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的标语,这和平时日中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完全脱钩,是不是也是因为中国的媒体 报道没有能够向游行示威者们传达实际情况呢?

最近,王毅大使招待了我们这些曾驻中国的特派记者,发表了演讲。他说我们需要的相互理解。不是一般的相互理解,而是加了字。他解释道,对中国要从更加客观一点,全面一点的观点出发,应该批评的地方尽管批评,但好的地方也要尽量赞扬。虽是简单的说明,但也可以看到他那一方面对日本媒体报道的看法。

05-12-29

节选翻译--有关“日中摩擦”和媒体报道的讨论(上)

005年12月13日,日本的朝日新闻在庆应大学校舍内举办了有关“日中摩擦”和媒体报道的讨论会。原文链接可见这里,篇幅太长,节选一些有意思的段落翻译如下。

首先是主持人庆应大学的全球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山本信人教授来解释议题:为什么要在“日中摩擦”上使用引号?为什么要考虑媒体报道?这种“摩擦”是否是真的摩擦?如果存在,那又是怎样的摩擦?我们特别要注目于媒体报道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感受得到日中两国的摩擦。负责外交的官员和政治家们也不一定只是考虑日中两国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从媒体报道上看,总是在说有摩擦 呢?是否是媒体在制造摩擦,或者说,报道的方式就是这样影响着我们的意识的呢?所以我们想考虑媒体是如何影响舆论,而舆论又是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

这次不局限于现有的媒体,我们还注目于互联网。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变得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对于日中关系有何影响,也是我们这次的议题之一。

前外交官田中均:我们做外交官的,经常会被指责为国贼,卖国奴,亡国 的外交官等,今天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从69年开始做了37年外交官以来,可以感受得到舆论对外交的影响力是如何的变化的。事实上有一段时 期,日本对世界舆论特别是美国舆论是极其敏感的。而日本的媒体报道也助长了这个风气,所谓的外部压力吧。使用外压,迫使日本进行改变,是当时的模式。

从95年开始近10年来,舆论和外交的关系又有了变化,这次是更加对国内舆论敏感了。我不认为这是右倾化(人们常爱这么夸张),而是更强硬的提出自己的主 张。理由如下:1,日本和战争结束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国际上的贡献到市场开放,安全保障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几乎可以称为是普通的国家了;2, 日本经济停滞,这样也不会有七八十年代高速成长引起的经济摩擦;3,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中国的关系。

中国在战争中是受日本侵害的一方,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在日本看来,中国不过是发展中的国家,并没有近邻大国的感觉。但从九十年代后期到2000年,在日本 的国力呈下降趋势的时候,中国的国力却变得强大了。特别是近5年来,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经济实体的存在变得更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原有的像 什么国际社会和贡献的思路不得不有所改变了。所以要变得强硬,不想被别的国家说三道四,这正是现在小泉政权的特色。

我在今年8月从外务省退职前,作为亚洲局局长或者外务审议官,几乎出席了所有小泉总理参加的各种首脑会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泉是这样的人:你说的话我 会听,但最后是我做决定。因此,“外国是这么说的”“国际上是这样要求的”这类话绝对是禁忌。小泉是以国内舆论和国际关系为坐标轴,自己决定怎样才是对日 本最有利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人的风格变了。因为以前是以政府官僚而不是政治家为中心,外面的意见也无法得到反映。

现在,日本外交上的主要课题是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冲绳,以及朝鲜半岛和绑架问题,以及中国及靖国神社的问题,这些都是国内舆论的热点,政治家们也不得不变得非常敏感。这种时候,当然要表达日本的主张,但在外交上,还是要有点原则的。

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今年5月去世,101岁。他同时也是思想家和学者。95年他在“外交”杂志上撰文道:外交的基本原则决不是从下到上的积累,而是 综合了舆论和议会的气氛,在民主社会里领导人自上而下的指示。确立了政治指导者的地位,按其指示原则再确立政策,如果有误,那么就会输掉选举,这就是模 式。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战后日本外交的基本原则就是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国内则是为能过上安宁的生活进行改革。这也是历代政治指导者指定的。但是现在到了重视 国内舆论的时代,即使这样,也是需要有民主国家的大原则。那么这是个怎样的原则呢?我认为,这虽然最后是政治指导者所决定的,但其基本还是主动的参与国际 秩序的建立,以此为基本开展外交,如果只是被舆论所左右,还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被舆论所左右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形成舆论的人们并不了解和国家利益相关的所有信息,而国家利益又必须是从综合的观点做出判断,因此国民的舆论总是 会情绪化。比如,冲绳的美军基地的负担,大家自然想减轻负担;而北朝鲜的绑架问题,人们只会看到被绑架的受害者家属的叹息和悲伤。中国的问题,正因为有靖 国问题,舆论不得不以此为中心的形成。外交因此而被左右,才是很危险的。所以,政府应该制定原则,影响渗透国内的舆论,才能实行外交政策。

小泉正应该是擅长于这点的人物,他坚信以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原则使舆论改变。我认为他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则。外交上也需要这样的原 则。重视日美关系不是原则,而是手段。我对日美关系很重要这点上没有异议,如果日美关系不好,东亚以外的外交就无法展开,但这并不是原则。

回到日中关系的话题,并非只适用于中国,国家的统治形态不同,舆论的作用也不同。中国是大国,有13亿人民,在过去20年内有9.7%的成长率。15年后 GDP的全体规模可能达到日本的水平。全世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人口中国占了60%。当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统治一个国家,并不是这样简单。

天安门事件后,中国政府认识到需要增强对政府的向心力。这以爱国为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为手段。其中含有反日的内容,也不是要大惊小怪的。中国****成功 的经历了日本的侵略战争,也是政权的基础之一,并不稀奇。但是,15年过去了,中国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成长,此后还有不少鼓舞爱国心的事件,比如2008奥 运,2010世界博览会,对了,还有载人宇宙飞船,还要加上互联网。中国有1亿3千万人上网,和3亿5千万台手机。今年4月下旬的反日游行,原来是 1000人的规模,一下子成了5,6万人。这是手机动员的结果。

实际上我在电视看到那些投石游行的镜头,对这和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很感兴趣。如果不是强行排除游行示威的人的话,可能会形成更大的群众运动,变成反政府示 威也有可能。正如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中国也对国际舆论很敏感。因为中国的GDP中贸易占了70%,日本只有20%,如果不依靠国际社会,就不会有中国的经 济成长,没有经济成长就没有安定。因此中国不得不对国际舆论非常敏感。这也是个两难的境地:如果太过鼓舞反日和爱国,有形成群众运动的危险,向反政府反秩 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强行镇压,因为要在意国际社会的反应。

我列席了雅加达的日中首脑会谈,注意到胡锦涛很在意中国之外的报道媒体,感受到他们认识到舆论是双刃之剑。中国有强烈的想和日本实现政治关系正常化的意识。即使没有明确的首脑或者官方的发言,也可以从常理推测得到。

日本的舆论的作用在外交中也发生了变化。在日本,外交需要从制造合理的舆论开始,媒体报道不应该是煽动舆论。我认为媒体报道的作用是进行客观的报道,为了 将来舆论的形成而率先了解事情。现在日本需要的是能够得到国民支持的政策,需要在原则中考虑政策。比如,靖国神社问题。我虽没有足够自信,但还是相信小泉 总理脑海里有几种利益在起作用。

作为国家的指导者,由几种利益经过调整后在决定行动,这对于日本的总理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小泉总理可能认为,去神社参拜,是表达对因国家政策而牺牲的人 们的追悼之意,也是提高国家的向心力所必需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和韩国的情绪,即靖国神社含有甲级战犯的象征意味,前去参拜即是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总理 是很了解的。即使这样,如前所述,日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要自己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而无法找到按中韩两国要求去做的下台阶。

我无意对此事的对错进行评价。但我认为作为国家的指导者,有责任义务调整几个相互可能矛盾的利益。日中关系,客观的说,是左右这个地域的命运的关系。所以 对此用心调整才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而且,对于历史问题,在日中关系里也不应该绝对化。比如,中国大使说:靖国神社就是一切。我认为这是愚蠢的。日中关系是 在很广泛的范围中存在的,有必要在两国国民前展示出来。否则,将来也构造不了牢固的日中关系。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不太明白到底什么是民族主义,但也无意指责民族主义本身有何不好,想说的是,冲突形的民族主义是应该避免的。中国的爱国主义形式的民族 主义,可能是以反日为基础的吧。在韩国,在经过了长期的军事独裁统治后,寻找自己是什么的身份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市民的权利,而且其中必然包含了反日的因 素在内。日本现在的这种强调自我的民族主义,也是同样的危险。

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我认为有必要形成这个区域的国家共有的目标,然后推进实现。这就是东亚联盟的概念。这当然不是明天就可以实现的幻想。但从经济共同体开 始,还是可能的。所以,以主动参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大原则,使东亚联盟成为这个区域的人们共有的概念,来推进未来的计划,才能够解决日中摩擦的问题。

05-12-28

素里新旧市长的近况--本地时政研究10

Dianne大败卖烤肉后上任,却遇上了挑战:她以独立身份竞选,面对的却是卖烤肉团队SET的成员们。他们在市议会的9个议席中占了6个。虽然她以前也是SET中的一员,但这并不代表了她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在这次新的运联成员选举上,他们给她了一个下马威。

这次要选4个成员进运联,以Higginbotham为首的SET成员给了Dianne一张名单,里面有她的名字,但告诉她:这是必须接受的,没有讨论的 余地。但Dianne拒绝了这个做法,而是提出了她自己的名单,其中包括了她本人和2个SET成员,1个独立议员。于是SET议员们用投票否决了她的提 案,然后强行通过了现在的只有SET成员的议案。议案通过时,在议会旁观的人们不由得对他们发出了嘘声。

自然,双方都指责对方的不是,但这样行政和议会不咬弦,对仍在发展中的素里并不是好事。8,90年代的素里也曾有过同样的问题,当时的市长Bob Bose面对的也是反对他的SET议员们,拖延了素里的发展。如果重蹈覆辙的话,这些政客们应该感到羞耻了。因为有关素里市政的发展不是玩弄政治的舞台, 虽然SET成员们可以强调:俺们也是银民选的。但要知道,银民们并没有选他们在议会里采用对抗不合作的态度,而是要求他们协作,他们不仅是卖烤肉的团队, 而应该是选民们的团队。


于此同时,卖烤肉在干什么呢?卖烤肉正痛苦着呢。

有人说,选手也好,政客也好,要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今年市选前,联邦自由党联络卖烤肉,想请他在即将进行的大选中对抗那对夫妻议员,但他拒绝了。不料这次输得这么惨,他马上给自由党打电话,要求得到提名。自由党却在少数政权倒台已经都选定了候选人,所以没有回他的电话。却不料,在那只走地丑闻鸡宣 布不再竞选连任后,他提出想得到保守党的提名。这下保守党不干,因为觉得凭他以前一直给自由党站台,即使当选了估计也是个红色的Tory,非常不可靠。但 又不想明辞拒绝,所以使了个绊子。此后,卖烤肉埋怨说保守党部要求他在两个小时里完成所有的申请书,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果然,他因为没能按时交上候 选申请,技术出局。保守党这才放心。

以上,是偶们素里市新旧市长的近况。

05-12-09

从这几天下巴的言行看保守党的选举策略

这几天连看新闻带向本地同事请教,才发现下巴的言行看似有趣,实际上还是经过了政客的精密算计的。

选举运动才开始,有关专家便指出:如果只是进行负面宣传,选民们并不会将手上的一票投向他,因为保守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不比自由党高尚多少。而对自由党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丑闻的影响,而是人们在经过12年的自由党政权后,是否厌倦而求变?

所以第一天下巴便宣布,他要求变!变变变变。。。。(据说整个讲话里有50多个变)

怎么变?

下巴说:他若上台,要重新开始婚姻的定义的议论。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找麻烦吗?现在同性可是时髦之一啊,看人家魁省的魁独党首,竞选时的评价优点是:年轻,英俊,Gay,做省部长使用过可卡因。这样一来,下巴不是会失去这些选票吗?

其实不然,那些选票不管他怎么说都不会投给他,相反,构成原来保守党基础的选民们却会更加坚定信心,甚至吸引一部分偏向保守的自由党选票。同时,上次选举时自由党攻击保守党有隐藏的议题来恐吓选民,这一招很成功。这次如果下巴把一切公开,反而会使这招失灵。

接下来就是这个“俺爱加拿大”,“独立检察官”和“5%GST”的议论,看上去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下巴是成功了: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不靠负面宣传,而是不断的提出新的主意,使得其他政党纷纷在后表态,本身已经是取得了选举的主动。如果下巴寄希望于人们求变的心理,那么通过描述出他的计划,大家至少已经知道他会炒出怎样一盆菜,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吃这盆菜了。

05-12-07